项目申报

成果申报

信息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科学家故事  > 正文

缅怀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

发布者:点击量: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1/23 14:18:23
选择字号:
缅怀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

 

你一定听说过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你不一定知道

2011年的今天

曾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的他

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黄纬禄

 

他是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我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

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

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他

一起回顾他的光辉人生

 

上世纪40年代初,20多岁的黄纬禄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

在痛苦地思考、寻找救国之路后

他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在英国求学期间

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这个词

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大家伙”

也第一次见识了这个“大家伙”的厉害

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

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

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

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

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

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

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

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

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决心

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

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

脚踏实地、刻苦攻坚

开始导弹研制的新征程

经过多年努力拼搏

1960年11月5日

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年6月

“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

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

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

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

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世界

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仅用了十年

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

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

外电评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我国虽然先后成功研制了

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

但是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

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

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

黄纬禄临危受命

担任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

“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潜地导弹研究

既没有资料,也没有经验

更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学习

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

黄纬禄走遍了

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大漠荒原、戈壁深处

针对国家底子薄、经济困难实际

他提出“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

并得到了国防科委的认可

经过无数次发射实验和不断改进

1975年,潜地导弹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

这时距离最初的论证,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1982年10月12日

渤海的海面上

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

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

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观……

准备了十几年之久

多少人为之付出心血的

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

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导弹飞(肥)了,黄纬禄却瘦了

已经66岁的黄纬禄

由于过度操劳而使体重降低了11公斤

有人说他“剜”肉“补”导弹

成就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除了在导弹领域的突出贡献

黄纬禄和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为航天系统留下了著名的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

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的“四共同”原则

 

黄纬禄年事已高

仍亲登讲坛悉心授课

在家养病时,家里就像一个课堂

慕名求学人士络绎不绝

每次他都悉心教导他们

毫无保留地讲述导弹研制的历史

传授自己的知识

详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躺在病榻上的他

还依然挂念着航天、惦记着导弹

……

 

在回首自己的过去时

黄纬禄说:

“我把我的一生

都交给了导弹事业,我无怨无悔

假如有来生,

我还要搞导弹……”

 

他在逝世前

留下这样十六个字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今天

我们一起缅怀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Baidu
sogou